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民间纺织印染工艺历史悠久。远在2500年前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已是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临淄织造已有“衣履带冠带天下”的美誉。《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齐鲁民间传统印染文化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不断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如今以临沂市、嘉祥县、博兴县等地区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印染文化制作中心。了解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齐鲁传统民间印染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而且对于传承中国古代印染工艺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溯源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在织物上染色。周代和春秋时期,民间有了专门从事丝帛染色的染匠,印染行业已有了明确分工,显示了当时相当先进的工艺技术。汉代以后,印染工艺逐渐成熟,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与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的蓝底白花毛布残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花布实物。至唐代,印染工艺发展呈现出极为繁荣的景象,印染花布被作为礼品送往国外。宋末明初,棉布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印染工艺因此一改在丝绸上印花的技术,在棉布上使用油纸漏版印花防染技术,印花制作更为精巧。清代、民国时期,民间传统印染手工技艺在我国南北方各村镇中广泛流行,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文化。“文革”时期,由于“破四旧”运动,手工印染行业几乎绝迹。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消费观念的转变,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受到群众的欢迎。[1](p128)
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包括蓝底白印花布、扎染花布和彩印花布三种,其中,以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为代表。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在清代至改革开放前相当普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一个短暂的鼎盛时期。虽然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规模小、松散化、个体化、边缘化发展的局面,面临着艺人流失、后继乏人的困境,但由于印染花布技术、工具、材料简单,便于手工操作,经过几代乃至十几代齐鲁艺人的不懈努力,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广泛流行于民间,应用于各类服饰、被面及各种工艺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印染花布文化,成为齐鲁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山东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目前遗存民间的齐鲁古老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日渐稀少,因而弥足珍贵。
二、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的特征
(一)形态造型
齐鲁民间传统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的使用范围很广,遍布齐鲁农村,主要品种有匹料花布和件料花布。匹料花布多用作床单、被面、帐檐、门帘、服饰等,件料花布多为包袱皮、围裙、枕巾、台布等。
齐鲁民间传统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题材广泛,形式和内容丰富,呈现朴实清新与欢乐喜庆的视觉风格。图案纹样构成以点、线为主,按照形式法原则在给定的空间内构成折枝散花、团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等纹样。色彩表现力丰富,变化多端,以蓝、红、绿、黄为主的装饰性色彩。在纹样题材和内容上,以鸟兽虫鱼、花卉果蔬和戏剧人物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具有严谨、精细、豪放、质朴的地域特色,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齐鲁民间传统印染花布为手工刻版印花,多为一块或几块花版,花版镂空面积相对较小,使用寿命较长。
(二)工艺特色
1.蓝印花布
齐鲁民间传统蓝印花布多选用棉麻原白布,染料主要从植物染料蓝草中提取,防染剂用豆面、石灰或加鸡蛋、中药调和而成。蓝印花布一般经过制版、刮版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特别注重对制版材质、气候变化、面料重染次数的细细考究。值得一提的是,用天然靛蓝印染的蓝印花布,具有驱赶蚊虫、消炎止痛的作用。
2.彩印花布
齐鲁民间传统彩印花布也称彩印包袱,布料也多为原白棉布,染料主要是矿物性和植物性染料。彩印花布的制作与蓝印花布相似又有不同,制作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凸模印花,即花模像印章,但因制作工艺复杂,现在已不用了;另一类是类似蓝印花布的镂空花版。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关键在于刻版与布料处理工艺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经过打纸帮、刻花、打蜡、调色、上桐油、火烘等工序,在印花时不是直接将防染涂料刮于布料上,而是把刻有镂空花纹的油纸版平放在白布上,一色一版,每次用不同色彩的染料,直接刷印到布面上,这样通过多个版的套色印刷,就可以形成具有各种图案的色彩鲜艳的花布。[2](p240-242)
文章来源:《印染》 网址: http://www.yrzzs.cn/qikandaodu/2021/0310/454.html
上一篇:浅论新疆印染资源特点与开发策略
下一篇:土家织锦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